當兵身在官場的時候,隨著軍中的應酬文化,因而討厭高粱的同時,卻喜歡上了微醺的自在。進入社會,還年輕時,喜歡喝的是以Vodka為基酒的調酒,Screw Driver , Salty Dog , Black Russian , Deep Bomb,簡單的準備一些隨手可得的飲料,就可以巧妙的隱藏酒味 ,變化出各式各樣具有不同特色的調酒。
出差在日本的期間,與當地同事建立起來的除了革命情感外,還有對啤酒穿過身體時冰涼苦澀後卻又回甘的記憶。在一天的辛勞過後,冰涼的啤酒與氣泡洗蝕喉嚨的暢快感,體會著活著真好的價值;也在每天被客戶砲轟的灰燼裡,找到重新面對新的一天的勇氣,當然,還有隨之而來的挑戰.
直到去了加州Napa的Robert Mondavi 酒莊,才體驗到紅白酒的韻味。一塊小小的Cheese跟麵包,就可以把葡萄酒的口感提升到另一個迷人的境界。不喜歡很重的單寧,所以通常會選擇Merlot而非Cabinet Savignon,白酒則是Sauvignon Blanc ,偶爾會跟家人一起在用餐時用偏甜的Muscat或是Riesling佐餐.
透過朋友出去玩後當作土產送的一小瓶月桂冠的鳳麟,驚豔於純米清酒的清甜芬芳.只可惜在台灣日幣原價當台幣賣的高昂價位,除了託人或者去日本時自己帶之外,其他時間大概也只能望梅止渴.現在大概也被純米吟釀給慣壞了口感,通常買都只會挑純米吟釀以上的等級(笑).清酒冰鎮之後喝起來帶著獨特不一的酸味跟清爽溫潤的口感,十分適合搭配清淡的食物.當然,我更喜歡單飲,可以品嘗純粹的米香與口感.
進入中壯年,跟三五好友一起小酌的機會已幾不復見,原因與其說是朋友喝的人不多,倒不如坦白是自己的問題.小時候的記憶總是歷歷在目,雖說倒也不是老爸酒後會打人這種這麼極端的案例,但出去喝喜酒或聚餐後總是會不知道醉倒在哪邊,在通訊不是那麼發達的時代,一家人晚上提心吊膽等天亮的記憶卻也歷歷在目.也因為如此,除了應酬外,我只在家裡喝,或是已經確定不會再去哪裡才會喝.就是不想讓我的家人遭遇到一樣的事.至於應酬?當兵時期練出來的躲酒跟裝死可是半點都沒有荒廢!
葡萄酒跟清酒對獨飲的人來說是有點小尷尬,除非一次可以喝掉一瓶,不然很難讓已開瓶的酒不被其他氣味所影響.所以如何讓風味保持在最佳狀況,就是一大難題了.老王不是專業品酒人士,雖說有台小冰箱,但為了省電通常還是會放在一般的冰箱裡.也在這邊分享一下自己的經驗,葡萄酒開瓶之後頂多放到四五天就會開始走味,個人最喜歡開瓶後隔天的口感,不管風味或是口感都是最飽滿的時候~清酒則略有不同,冰鎮開瓶後兩天內一定要喝完,不然其他味道跑進去就真的浪費了一瓶好酒...
開瓶前的保存也不能小看,基本上放在陰涼處是必備條件.葡萄酒除非這支酒是一定等級以上的佳釀,不然相對起來比較單純,基本上不要放太久,而且平常必須要讓軟木塞保持濕潤透氣即可。大吟釀等級以上的清酒,一般也是建議半年內盡快喝完比較能保留最佳的風味跟口感,但特別要注意的是光照對好的清酒有很大的影響,這點務必要注意,這也是為什麼通常較好的清酒常用深色不透光的瓶子的原因,一旦遭受光害,酒質會變黃,酸度也會上升,真的十分可惜.
因為獨飲的習慣,現在家裡常喝的反而是Whisky.主要原因第一個當然是保存較容易,一瓶開了就可以慢慢喝,比較不用擔心保存的問題.且威士忌酒精濃度高,有時候剛開瓶來自酒桶的香氣會被酒精給掩蓋一部分,放了一陣子之後的威士忌反而也可以因為揮發掉一點的酒精,讓酒本身的風味更完整的呈現.也因為這樣可以同時放好幾支不同的品牌,細細品嚐各家風味之所在.調和式(Blend)威士忌通常口感比較中規中矩,單一純麥(Single Malt)則視品牌有明顯的口感不同,可以從中體驗出各家酒廠及不同系列中的獨特風味.
威士忌,某些程度上有點類似啤酒,雖說少了氣泡的口感,但先苦而後回甘.隱藏在高酒精濃度所帶來的激烈後獨特的風味,不有點像是人生的寫照?過程也許是辛辣苦澀的,但甜美成果卻會在後面漸漸浮現...也更因前面入口的辛辣,更提高了後面甜美浮現的落差.
花間一壺酒,獨酌無相親,舉杯邀明月,對飲成三人.我沒有李白的才氣,自然也沒有曲高和寡的抑鬱.然而,夜裡的小酌卻是我在汲營生活中找尋自我的朋友,陪伴著屬於我自己的小小天空.
飲酒過量,有礙健康,但在安全無虞且不影響他人的範圍下,有機會,或許你也可以找到屬於自己的天空.
留言列表